诗歌,农民工的奢侈文化

2008年08月17日
1
1

        白天,在工厂里,我拿著工具,为老板打工;晚上,在宿舍里,我拿起笔,为自己的心灵打工。”这首出自农民工之手的诗歌不仅是其打工生涯的真实写照,也流露出作者在文学与精神上的追求。在我们中国,农民工虽然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,有2亿多人,但能写出这样的诗歌,且有这种心情的农民工却是凤毛麟角。在这个诗歌低迷的时代,本来写诗歌的人就不多,还能有多少农民工写诗?

        8月14日《南方日报》报导,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《星星》诗刊联手举办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徵文大赛,大赛宣导“农民工写,写农民工”,尤其欢迎农民工身份的诗歌爱好者积极参与创作诗歌、歌词佳作。除了奖金的诱惑,更有诱惑力的是多少人梦想得到的深圳户口。报导说,大赛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破格入户奖励,大奖赛中被评为三等奖(含三等奖)以上的获得者(共30人),符合深圳市招调工条件的,可破格免试招调入户深圳。

        在这样的诱惑下,我相信诗歌会一时兴起,“写农民工”的诗歌会象雪花一样飞向大赛组委,不过“农民工写”的诗歌有多少,可以说,不会太多,要不大赛组委会也不会说要向“农民工写”倾斜。

        事实上,在当今的农民工中文学青年是非常少的。虽然他们的队伍庞大,但由於读书少,接触社会面窄,所以要成为诗人就难。当然几句打油诗,有的农民工也会吟,但打油诗毕竟难上大雅之堂。当今农民工难成诗人,除了要为生活奔波外,重要的还是文化功底薄。如今出来打工的农民子弟大多是初中文化,能考上高中的几乎都能考上大中专学校,他们的户籍不再在农村,当然也就不在农民工之列。如今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文化断层,很难找到一位年轻的高中生,一位乡党委书记曾经对我说,上级要求个每乡镇选2名30岁以下高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到市里参加农技培训,全乡跑了个遍也没有找到。可见文化高的农民少,爱好文学的农民工就更少。

        诗歌在萎缩,打工文学就更加步履维艰。上个月我听了一位被称为当今中国报业权威学者的演讲,他说当今报业市场化,没有广告的刊物和版面都会退出舞台,比如打工这样的刊物和版面,打工者没钱做广告,老板有钱又不喜欢。农民工要成为诗人,首先要有发表的阵地。再说,农民工每天在工厂上班,周末还要加班,一年到头几乎很少休假,哪里还有时间去创作?

        深圳将举办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徵文大赛,给广大农民工和关注农民工的文学爱好者打造一个挥洒文采的舞台,这个初衷是非常好的。但问题是举行这样一次大赛还不能起到推动“农民工写”的作用,深圳是改革的前沿,也有经济实力,可以多创刊些打工文学此类的刊物,可以在媒体开些打工者的专栏,多组织些农民工诗人、作家参加笔会,尤其是要加强对农民工文学爱好者的培训和扶植工作,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和企业联手打造企业文化,从中发现农民工诗人和作家。只有这样,诗歌才不再成为农民工兄弟的奢侈品;文学才能更好地丰富农民工的生活。

1
1

来源   :   2008-08-14    凤凰博报 --- 洪巧俊的个人空间
1
1




标签
返回页首

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。

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「隐私政策」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,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,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,如何联系我们。